
黄巧云,1964年9月生。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土壤与环境生物化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学会(ISEB)国际学术委员会执委。曾先后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及日本山口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是《Applied Soil Ecology》、《Geomicrobiology Journal》、《土壤学报》等期刊编委,39种SCI期刊审稿人,第4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和第21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席(中国武汉)、第十四届国际粘土大会(意大利)分会召集人、第五(智利)和第六届(法国)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委员。
在华农主页上
有一篇《狮山之子—黄巧云:与土壤谈“恋爱”》
和土壤谈恋爱???
那这个老师是不是会很“土”
于是带着好奇心我点开了这篇文章
原来是位土壤学领域的“高富帅”
目测身材接近一米八
看这实验室装备,绝对有钱
至于“帅”嘛,一目了然啦!
1
敬仰篇
自从看了黄老师的照片后,我就铁定心思:非读这位“高富帅”老师的研究生不可!就这样,我似乎与黄老师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紧接着,我也试着和“土壤谈恋爱”,每日搜索报考华农研究生的复习资料,早上五点半图书馆开始占座,夜晚十点被图书馆大爷“赶出来”,眼看着填报志愿的日子临近,我鼓足勇气给这位“高”老师发了封邮件,没想到“高”老师一点也不“高冷”,下午就给我回复了:小伙子,我们土壤生物化学实验室欢迎你,希望你好好复习,决胜考研!得到黄老师的鼓励,我越发的感到成功就在眼前,对黄老师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2
敬畏篇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利考取了黄老师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黄老师,心情满是激动,正好有位师姐也在办公室,看着黄老师一脸严肃地批评这位师姐文献读的太少,没有抓住重点,我顿生害怕,心想大牛们的脾气或许就是很大。
没过多久,老师问我今后的职业规划和研究计划。当时的我还处在迷茫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黄老师见我如此含糊,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我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的思路绕了弯路、没有重点……而且还打了个形象地比喻:从资环楼到逸夫楼我们是选择步行还是开车?我已经忘记了当时的回答,只记得当时那么的心慌,那么的不知所措。读研以前,我一直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这样“赤裸裸”地被批评,还是第一次。从此,我对黄老师的“仰慕”变成了“害怕”。
3
敬佩篇
由于这种心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有意识的躲避着黄老师。期末,实验室组织羽毛球赛,我也硬着头皮去了,球技自然很烂,早就听说黄老师是羽毛球高手,为避免狼狈落败的尴尬,我故意避开和黄老师对打,谁知道黄老师从对面的场地过来,要和我对打,我只能接受。本以为会出洋相,谁知黄老师十分耐心,全程有意让着我们,而且在对打过程中不停地教我们怎么接球、发球,瞬间又觉得黄老师还是蛮好的。生活中的黄老师依然如此认真,虽然还是那么严厉,但更多的是温暖。
在坚持学术育人的同时,黄巧云还以慈父般的人文关怀感染并鼓励着学生们不断进取。他精心记录了实验室每个学生的生日,每到有人过生日的时候,他总会给学生订一个蛋糕,大家一起过生日,这让远离父母的学生心头泛起暖暖的热流。黄教授说,“国家培养人才不容易,我们要懂得感恩,做人要讲诚信”。平时不管谁有困难,只要他知道了,就一定会全力以赴的给予帮助。
4
敬爱篇
一次毕业生欢送晚宴上,黄老师给我们唱了一曲日文版的《北国之春》为我们助兴,一起吃饭之后我又看到了黄老师的另一面,原来他“刀子嘴”下面藏着一颗 “豆腐心”; 原来平日不苟言笑的他,也会那么风趣、幽默、平易、随和;原来作为高富帅“高高在上”的他,也会和我们零距离接触,谈人生、谈理想、谈交际、谈科研;原来他并非“不可理喻”,而是怀揣着“严师出高徒”的美好愿景;原来他并非 “只可远观”,而是“爱之深,责之切”……原来是我误解老师的苦心了。所以,现在我对黄老师是常怀“敬爱”之心。
“高富帅”的重新定义
高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富
帅德者才之帅
黄老师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可谓“才高八斗”——此谓之“高”;
学贯中西,笔耕不辍,著作颇多,可谓“学富五车”——此谓之“富”;
爱生如子,德教双馨,可谓“德者才之帅也”——此谓之“帅”。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高富帅”导师黄巧云教授是也。
本期小编:陆小燕儿
文字部分来源于刘景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