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云”爱上土壤”:尽一名科学家的本分

媒体报道

 

原文分别刊载于中国政协网站: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4-04/18/content_32137456.htm

和人民政协报:http://www.rmzxb.com.cn/c/2014-04-15/315778.shtml

 

人物简介:

黄巧云,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界面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学会执委、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一名具有前瞻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样评价黄巧云。

30多年前,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黄巧云懵懂中仅仅因为自己化学成绩突出,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当时的他完全不知道也无法想象,自己会在这条未知的路上走多远,或看到怎样的风景。长期的学术积淀赋予了黄巧云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判断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类交叉学科方兴未艾,他敏锐地感觉到土壤学科迎来新的机遇。而后,他站在学科前沿,战略地把握了学科发展的方向,推动了土壤化学与土壤生物学的交叉结合,成为最早建设和推进国际新兴研究方向———土壤界面化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立志要成为科学家

在旁人眼中,黄巧云是注定要成为科学家的。儿时,早慧的他对书本就有异于常人的渴望,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的年代,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故事在十里八乡被传播。中学时代,在一篇题为《我要长征十万八千里》的文章中,对人生规划还很模糊的黄巧云凭直觉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科学家,之后他一步步努力攀登,目标逐渐变得清晰明朗,直至实现。

今年刚迈入知天命年纪的黄巧云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世代以务农为生。回想童年岁月,黄巧云直说“很普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那个年月的记忆大致相同——“大家日子过得都很贫穷,吃饱饭是最大的幸福”。

在那个叫做黄哲符的小村子里,黄巧云度过了自己的小学时光。时至今日,黄巧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每个月都要到村附近的砖窑“出砖”,将刚刚冷却的砖从火窑搬出,放在规定的地方排码整齐。这点体力活对农家子弟而言不算要紧,但最痛苦的是砖窑里灰尘太大,“一天下来呛得太难受”。但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纷扰,黄巧云静心读书的志向从未动摇,“我的性格可能适合读书吧。”黄巧云这样总结道。

升入中学后,由于就读的学校在镇上,黄巧云早上5点钟就得起床,然后步行8里崎岖小路去学校。在今天看来,那段日子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而言充满艰辛。黄巧云每周带一盅咸菜,就着用大铁锅蒸出来的米饭,一吃就是两年;冬天学校寝室漏风,他不得不用绳子把棉絮和父亲给他编织的竹板床捆起来,将脚部缠紧才能入睡。即便这样,读书带来的巨大满足和乐趣让黄巧云从不在意那些困苦。苦读中,黄巧云迎来了高考,并最终成为黄哲符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学士、硕士、博士,求学路上一路走来,黄巧云洒下辛勤的汗水。和周遭的同学一样,经历过动荡年代的他深知到高等学府深造的不易,他笃志好学,求知若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学校里始终成绩傲人。与此同时,他做一名科学家的人生目标也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与土壤学“先结婚后恋爱”

“与土壤打交道,我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爱上它。”虽已是我国土壤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但黄巧云并不讳言他与这门学科是“先结婚后恋爱”———“先进入这一领域,通过学习和与老师交流,渐渐发现了它的趣味所在,最后选择一直钻研下去。”他说。

黄巧云说自己当初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就如一张白纸,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和想法。由于高考化学成绩出众,他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当时想法很单纯,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了解农村的贫穷落后,总想学些东西能为改变农村做点什么。”

从1980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学习,到1992年获得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十多年的学习和积累使黄巧云对本领域的认识愈加深入,他逐渐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重要意义。他这样评价土壤:“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农业是整个国家的生命线。”在这种认识下,黄巧云开启了他的研究之旅。

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从1993年开始,黄巧云远渡重洋,开始了海外游学经历。他先去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做访问学者。此前在国内,黄巧云一直从事的是土壤矿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踏出国门后的见识为他打开了土壤生物化学的崭新之门。在加拿大,黄巧云敏锐地意识到,环境与生物技术正蓄势待发,在21世纪必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他在加拿大的研究课题正与此相关,主要涉及土壤中的酶,作为生物过程的一个催化剂,与土壤矿物的相互作用方面的机理研究。这一课题将黄巧云的研究领域从此与生物化学联系在一起,走上了一条视野开阔的发展之路,并有了以后一系列的学术成就。黄巧云感慨,加拿大之行,是他学术研究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此后,他又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开展了半年的合作研究,这段时间里黄巧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全新的思考与认识。在他看来,将土壤学研究与生物化学研究相结合,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土壤及环境问题,例如研究酶、DNA等生物分子与土壤矿物、有机物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这将是土壤环境领域的前沿问题,需要研究者去深入探讨。1998年—2000年,黄巧云在日本山口大学做访问学者,继续开展土壤矿物、有机物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游学海外的日子难免寂寞孤独,带着对祖国的眷恋,黄巧云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多年的海外游学经历使他真正成长为一名有着国际性视野、前瞻性思维的土壤生物化学家。这段经历也令黄巧云对自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生座右铭有了更充分的体悟。

致力于土壤解毒

最近几年,和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一起,黄巧云也陷入乡愁之中。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那条他儿时游泳嬉戏、月下捉蟹的小河变得不再清澈,乡下的天空也不时被雾霾笼罩,青山碧水成了垃圾场。

2000年9月,黄巧云终于完成了海外游学,但就在归国的欣喜还未散尽之时,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令他沉重起来。当时报载,武汉城区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正以居民比较密集的地方为中心,呈现辐射状向外扩散。之后,“毒大米”、“毒蔬菜”等不断被媒体曝光,餐桌上的安全引出的土壤安全问题牵动着黄巧云的神经。面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现状,黄巧云感到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让社会公众了解这件事的严重性。因为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虽然有很多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综合的技术等,但无论什么方法,想要将污染的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黄巧云说。

“我觉得自己作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全国政协委员,应该在预防和避免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2013年两会,黄巧云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农村垃圾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提案》,随即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对着镜头,他将我国农村土壤污染这一严峻现状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并就制定可行的农村垃圾和废弃物管理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

黄巧云认为,在我国农村,垃圾正在成为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环保工作却进展缓慢,被称为“土壤杀手”的生活垃圾、废旧电池、残留农药等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因此,“防”比“治”更重要,也更有效。国家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人员到位、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的难题。

“我要尽一个科学家该有的本分!”通过递交提案的方式让国家层面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只是黄巧云将土壤研究所学回馈社会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黄巧云一直尝试将土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

2005年以来,黄巧云和他的团队在湖北大冶开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实验。大冶富产铜矿,矿区周围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含量达到了中度污染以上的程度。黄巧云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利用农业秸秆、碱性物料和微生物菌剂三管齐下原位固定土壤重金属,中轻度污染的土壤经处理后,所种生菜中镉的含量可达到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目前,黄巧云的团队还在不断改进技术方法,争取把污染土壤中活性镉的含量降得更低。

黄巧云说,土壤污染与大气、水污染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隐蔽性,“一块地出了问题,外表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可能五年十年都发现不了。”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黄巧云身上更多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觉得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涉及民生的问题,特别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环境方面的问题,要多做调查研究,撰写质量高的提案,向国家进言献策。

令黄巧云欣慰的是,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出现了关于土壤修复的说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在黄巧云看来,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要正式向土壤污染“宣战”。在国务院的规划中,土壤环境保护已经被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来规划。最新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一名从事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30多年的科学工作者,我愿意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期待着我国的土壤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黄巧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