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实验室在西附楼报告厅召开2020年度研究生开题考核汇报,24位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后续研究安排做了简要阐述。黄巧云、蔡鹏、戴珂、刘玉荣、荣兴民、 谭中欣、 吴一超、郝秀丽、冯娇等老师出席了此次报告会,对研究生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
报告会一开始,蔡鹏老师向大家提出了此次报告会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他说:“开题报告不仅是对研二学生课题进度的考察,也是为了让研一新生了解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的科研工作,让大家对实验室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在之后确定自己课题时,有更明确的方向。”
图 1蔡鹏老师主持开题报告
第一位报告人是黄巧云老师的博士生郭凌珂,她研究的是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氧化及封存机制。报告人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积极探讨,也让郭凌珂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新的想法;覃菲研究的是中国东部土壤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固碳能力分析,她现场精彩的讲解赢得了老师们的称赞;陈梦媛的研究内容是利用13C同位素示踪土壤微生物同化不同有机质合成EPS的过程;马富海的关注点放在了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土中DOM组分及与Cd、As结合的动态变化;顾雪蒙旨在探究光照介导下铁氧化物和微生物互作过程,阐明光照下铁氧化物-微生物体系中Cr(VI)还原机理;戴枢珅的研究意在揭示稻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汞甲基化微生物的影响;高胜寒的课题是微生物食物网驱动的土壤碳降解和激发效应,DNA-SIP技术激起了各位老师的兴趣;李大宝正在进行的是双酚A在土壤矿物和矿物-腐殖酸复合体界面的吸附迁移研究;邹家诚的课题是生物质炭-水铁矿复合体对Cr(VI)微生物还原的影响;黄康想要探究秸秆生物炭促进作物生长原因:生物炭与土壤养分(N、P和K)-生物炭与微生物数量和养分代谢-植物养分利用的机理;周雨倩的实验目的是用秸秆生物炭加氢法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任稳燕是上午的最后一位报告人,她的研究课题是土壤腐殖质结构及组成。
图2 郭凌珂在汇报
图3 顾雪蒙在汇报
下午的报告会于14:15在西附楼报告厅继续进行,经过了中午的休整,老师们和同学们又恢复了精力,继续投入到课题的探讨中。徐颖以“基于微流控-拉曼光谱技术原位表征Cr(VI)对希瓦氏菌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开启下午的报告会;吴香婷的研究课题是典型土壤组分对重金属运移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张义主要探究某场地汞污染风险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潘荣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稻虾共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上;曾妮希望通过实验来验证衣藻鞭毛介导的菌藻互作机制;陈今朝进行的是细菌EPS与土壤矿物协同固定重金属机制研究;肖楠旨在弄清微生物碳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积累机制的差异;而付承霞研究的则是微尺度下土壤生物膜群落组装和功能演化;张雄坤的课题是探究微尺度下pH对土壤生物膜、群落组装和代谢的影响;余佳卉研究的是两步热解体系中生物油包膜生物炭研制的炭基缓释肥及其农田实验反馈效果研究;付蕴博旨在了解土壤微塑料污染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后一位汇报人刘莹研究的课题是铜胁迫下的微生物食物网对硝化反硝化的驱动作用。一整天的会议,老师们依然聚精会神的聆听着每一位同学的汇报,对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探讨一些可能出现的盲区。
最后,黄巧云老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首先是黄老师对大家的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所有报告人的汇报都很完整,有自己的特点;然后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课题进展和创新点等各个方面给大家提出了建议。他强调:“研究背景是开题报告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一定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然后要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哪,有什么可以创新的地方,这是此次报告中大部分人所不足的地方;再者就是技术路线,这个部分需要向大家具体说明解释,而不只是放在PPT中播放一下。”黄老师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汇报中能做得更好,也希望在场的研一新生多多跟师兄师姐们学习,做出更好的成果!
图文/马斯琳
审核/蔡鹏